师者匠心 | 潘章明:学高为师,身正为范

作者:林婕儿 韦余燕 时间:2024-11-23 点击数:

    编者按

师者,匠心独运,岁月与经验的积淀,成就了无尽的智慧。互联网学院的师资团队,怀揣教育初心,在三尺讲台上用心耕耘,绘就一幅幅知识与人生交织的画卷。他们不仅传授学问,更潜移默化地塑造着学生的品格与灵魂。每一个知识点,犹如雕琢的宝石,闪耀着智慧的光芒;每一次课堂互动,点燃学生的思考与创造;每一段言传身教,深刻影响着学生的人生观与价值观;每一份关怀与鼓励,滋养着学子的梦想,指引他们走向未来。请跟随我们的笔触一起走进“师者匠心”系列推文,一起感受那些默默耕耘的力量。

人物名片

潘章明,工学硕士,副教授,现任广东金融学院互联网金融与信息工程学院副院长。安徽芜湖人,1969年出生,2003年毕业于中国矿业大学(北京校区)地球探测与信息技术,获工学硕士学位。研究方向为生产调度、智能计算及模式分类。

从师信条——亲其师,才能信其道

教育以德为舟,教书以严为径。作为主管教学的副院长,潘章明老师深耕教坛多年,引领学生攀登知识高峰,培养了一批批卓有成效的优秀人才。回忆投身教育事业的初心,潘老师坦言:“求学期间,老师的才华与人格魅力深深感染了我,也让我明确了自己的职业目标,这种经历也成为我坚定从事教育事业的重要动力。”

秉承“亲其师,信其道”的理念,潘老师始终以学生信赖的引路人为目标,以严谨和责任为准则,在学生心中树立了严谨治学与关怀并重的形象。教学中,他刚正不阿、细致入微,注重每一个细节;育人时,他耐心引导、实事求是,帮助学生攻克一个又一个学习难关;生活中,他平易近人,关怀备至,赢得学生的尊重与信服。潘老师以实际行动诠释了优秀教师的职责,成为学生成长道路上的重要引领者。

从教无他法——精简繁难,实践出真知

潘老师讲授的程序设计基础、Java语言程序设计和数据库原理与应用,以高难度和强理论性著称,曾被学生视为“噩梦”。然而,他凭借高度的责任感和实干精神,将这些“噩梦课程”变成了深受学生欢迎的成长平台。他常说:“教师要尽职尽责,脚踏实地做好每一项教学工作。”

为了让学生更高效地掌握课程内容,潘老师注重“化繁为简”,为学生构建了专业性强、逻辑清晰的学习路径。他提倡“三步走”法:第一步,教师需深入掌握知识点,为精准教学奠定基础;第二步,从宏观视角剖析概念内在联系,帮助学生构建清晰的知识脉络;第三步,注重理论与实践结合,通过解决实际问题,促使学生真正实现学以致用。这种方法既让学生对课程内容“学得懂”“用得上”,也增强了他们的学习信心和实践能力。潘老师用务实的教学风格,将枯燥的理论变成了鲜活的技能,真正让知识走进了学生的生活和未来。

从量变到质变——积累实操,突破编程瓶颈

在编程教学中,潘老师认识到,许多学生尽管态度端正,却常因技能不足面临学习瓶颈。他指出,编程是一项实践性极强的技能,只有通过持续积累,才能实现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同时,他强调编程学习需避免急功近利,而是依靠反复练习和项目实践积累经验,克服技术难点,逐步提升能力。

潘老师的教学理念注重实操与思维塑造的结合。他以清晰简明的授课风格和循循善诱的指导方法,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巩固理论,在探索中突破自我。这种扎实的教学方法不仅帮助学生掌握编程技能,更激发了他们的学习热情与主动性,助力成长与进步。

教学改革——落实OBE理念,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作为学院副院长,潘老师始终践行“以学生为中心、以产出为导向、持续改进”的教学理念,积极推动OBE(Outcome-Based Education)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他强调,提升就业质量的核心在于革新传统教学方式,通过深化课程改革、优化师资队伍和加强专业建设,全面培养兼具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的高素质人才。

潘老师指出,学院的教学改革紧扣学校总体规划,以OBE理念为指引。近两年,学院在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优化、师资建设以及专业发展上进行深入探索,努力将OBE理念融入日常教学实践。通过这些举措,学院致力于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学生未来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师者寄语

作为互联网金融与信息工程学院的学生,一定要学好专业知识,增强自身硬实力;同时也要学会人际交往,提升在社会中的适应能力。


版权所有 © 广东金融学院互联网金融与信息工程系 | 主管单位:互联网金融与信息工程系党总支
地址:广州市天河区迎福路527号 | 邮编:510520 | 办公电话:020-37216170、020-372152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