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者,匠心独运,岁月与经验的积淀,成就了无尽的智慧。互联网学院的师资团队,怀揣教育初心,在三尺讲台上用心耕耘,绘就一幅幅知识与人生交织的画卷。他们不仅传授学问,更潜移默化地塑造着学生的品格与灵魂。每一个知识点,犹如雕琢的宝石,闪耀着智慧的光芒;每一次课堂互动,点燃学生的思考与创造;每一段言传身教,深刻影响着学生的人生观与价值观;每一份关怀与鼓励,滋养着学子的梦想,指引他们走向未来。请跟随我们的笔触一起走进“师者匠心”系列推文,一起感受那些默默耕耘的力量。

周瑞红,博士,现任广东金融学院互联网金融与信息工程学院副教授,软件工程专业系主任。曾赴澳大利亚麦考瑞大学、澳大利亚查尔斯特大学访学。研究方向为金融风险,深度学习,大数据分析。主持省级科研项目6项,出版专著1部,教材1部。
在磨砺中完成蜕变
在周老师看来,博士阶段的研究与本科、硕士阶段的学习存在显著差异。本科阶段注重基础知识的学习,硕士阶段侧重于掌握科研方法,而博士阶段则要求独立完成一项具有创新性的科研课题。攻读博士学位不仅需要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和熟练的科研技能,更要求具备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专业素养,以及强大的心理抗压能力。攻读博士学位如同跑马拉松,需要毅力、坚持和智慧。天道酬勤,相信世间富有挑战性且具有价值的目标都值得我们用心去追寻。攻读博士学位的学习过程不仅是学术水平的提高,更是人生的一次修行和洗礼,在磨砺中完成蜕变。
从“教知识”到“育能力”
周老师认为,从“教知识”到“育能力”是高等教育从“知识传授”向“能力塑造”的核心理念升级。这一过程需要教师重新定位角色、重构教学框架,并在实践中融合多元教学方法。这种转型需要教师具备课程设计师、学习促进者、能力评估师的三重角色。关键成功要素包括:明确的能力指标体系、配套的教师激励机制、灵活的教学管理制度。学习接受OBE教学理念,以结果为导向,以学生为本,强调学生能力的培养和发展。
周老师还为喜欢编程的学生提出了几点建议和指导:
第一,入门阶段。认真学习编程的基础知识,掌握语法和基本概念,为后续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第二,进阶阶段。从简单任务开始,逐步增加学习难度。利用编程社区、在线课程等网络资源获取编程指导。
第三,精通阶段。多写代码,深入探索,提升自身的实操能力。积极参与专业编程竞赛,持续学习和实践。
AI时代的教育温度守护
当DeepSeek等生成式AI以指数级速度重构知识传播图景时,高等教育正站在历史性拐点。作为一名大学老师,应该如何应对?对此,周老师认为,DeepSeek等AI技术的出现快速发展正在逐步重塑整个教育领域,正在推动教育向“以人为核心”的更高层次进化。AI技术对高等教育产生也会多维影响,包括教学方式的改变,比如出现更多的在线资源可以使用,学生更依赖AI来辅助学习,甚至完成作业。冲击主要体现在传统教学方法的有效性下降,学生参与度的问题,学术诚信的问题,比如用AI生成论文或作业答案等。
作为一名大学教师,需以开放心态拥抱变革,利用AI优化教学与科研,同时坚守教育本质——激发创造力、培养健全人格、引导社会价值。技术终将迭代,但教师作为“灵魂唤醒者”的角色无可替代。周老师认为,老师需要以开放而审慎的态度主动应对这一变革,将挑战转化为教学创新的机遇。在教学过程中融入更多互动和实践的内容,减少单纯的知识讲授。学习使用这些工具来增强教学效果,比如利用AI进行个性化反馈,制定新的课程评估方式等。
深耕专业技能,引领未来发展
周老师认为,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正在重塑社会分工和职业需求。面对这一趋势,人才的核心竞争力需聚焦于人类独有的能力和与人工智能互补的优势。AI时代不是人与机器的竞争,而是善于运用人工智能的人与固守传统思维的人之间的竞争。大学生应将人工智能视为认知增强工具,重点培养人类的原创性思考、价值判断和意义创造能力,在技术洪流中锚定人的主体性价值。将技术转化为商业或社会价值,在快速变化的行业发展中具备终身学习能力,能够做到自主学习。只要具备自主学习的能力,学生无论身处何地,都能不断提升自我,成为更好的自己。我们不能只做“技术的使用者”,而是成为“价值的创造者”,在不断的学习过程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