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者匠心 | 刘宇熹:党建领航育英才,创新实践书华章

作者: 时间:2025-03-25 点击数:

编者按

师者,匠心独运,岁月与经验的积淀,成就了无尽的智慧。互联网学院的师资团队,怀揣教育初心,在三尺讲台上用心耕耘,绘就一幅幅知识与人生交织的画卷。他们不仅传授学问,更潜移默化地塑造着学生的品格与灵魂。每一个知识点,犹如雕琢的宝石,闪耀着智慧的光芒;每一次课堂互动,点燃学生的思考与创造;每一段言传身教,深刻影响着学生的人生观与价值观;每一份关怀与鼓励,滋养着学子的梦想,指引他们走向未来。请跟随我们的笔触一起走进“师者匠心”系列推文,一起感受那些默默耕耘的力量。

刘宇熹,男,海南临高人,1971年出生,副教授/高级工程师,硕士研究生导师,电子商务系主任(曾任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主任),互联网金融与信息工程学院党委委员,互联网金融与信息工程学院教工第一党支部书记,CCF专业会员,广东省计算机学会大数据专业委员会委员。2001年毕业于华南理工大学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获工学硕士学位。2016年毕业于法国图卢兹商学院工商管理专业,获博士学位。主讲课程计算机导论、人工智能基础、电子商务运营管理、电子商务商业模式与创新、电子商务。主要研究方向电子商务运营、金融科技、金融大数据分析、金融计算机应用、人工智能创新管理、企业数字化转型、商业模式创新等。曾获得2012年广东省社会科学学术年会优秀论文三等奖、2016年广东省计算机学会优秀论文奖优秀奖、2017年广东省计算机学会优秀论文奖三等奖(排名第二)、2017年广东金融学院第三届教学成果奖二等奖、2020年广东省本科高校教师党支部书记素质能力大赛二等奖。编著《企业数字化转型与实践》《区块链技术及实用案例分析》《互联网金融模式》《电子商务商业模式创新》《IT服务外包:原理与实践》《IT服务外包理论、方法与实务》《计算机系统服务外包及运行维护管理》等多部行业标杆教材,被全国数十所“双一流”高校采用。2012年深圳市科技创新项目“基于电力线的宽带接入系统关键技术研发及产业化项目”,获得2个软件自主知识产权、1个发明专利;2024年8月入选全省高校“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广东行”专项行动(负责人);2025年1月获第五批新时代高校党建示范创建和质量创优工作立项:广东省党建工作样板支部-广东金融学院互联网金融与信息工程学院教工第一党支部(负责人)。

教学理念:以学生为中心,培养复合型人才

教育的本质是唤醒,而非灌输。”这是刘老师始终践行的理念。在担任电子商务系主任前,他曾带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获批省级特色专业与一流专业。转任电商领域后,他推动专业向工学学位转型,更注重将“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融入教学实践。“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与创新思维,是教育的核心。”他如此说道。

在《人工智能基础》课堂上,刘老师打破传统教学模式,通过线上线下融合、课内课外联动,构建双向互动的学习场景。他坦言:“机房连上三节课,学生容易疲惫,但通过案例讨论、项目实践和及时反馈,课堂便成了思维的竞技场。”

刘老师的教学实践始终围绕六大核心理念展开。在教学模式上,他注重以学生为主体,通过《人工智能基础》等课程构建课内外联动、线上线下融合的双向互动机制,针对学生个性差异实施分层教学。在能力培养层面,借助《电子商务商业模式创新》选修课开展分组研讨、案例分析和项目实践,系统训练学生的商业逻辑解析与批判性思维能力,并通过跨学科项目引导学生将理论知识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工具。

在育人维度,他坚持教育家精神引领,倡导教师应以“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使命感开展教学,将电商小程序开发、数据分析模型构建等实践环节与国家发展需求相结合,使专业教学与思政教育形成育人合力。通过“青年教师辅导员”等制度创新,推动党员教师深度参与学生成长,在专业指导中传递社会责任意识,致力于培养既具备扎实专业素养,又具有国际视野与社会担当的新时代人才。


教学成果:著书立说,点亮知识灯塔。

数字化转型不仅是技术变革,更是战略与文化的重塑。”刘老师编著的《企业数字化转型与实践》、《区块链技术与使用案例分析》这两本书,被中山大学、重庆大学、西北工业大学、华东师范大学、深圳大学等高校选用,并被多地图书馆收藏。

这些著作系统构建了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实施框架,针对实践中普遍存在的路径模糊、技术应用失当等问题提供解决方案。书中通过大量真实案例解析,打通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壁垒,使读者能够直观把握转型各环节的核心要领。此外,通过引入行业前沿理念与创新实践成果,这些研究不仅为教学提供了鲜活素材,更有效激发了企业的转型内生动力,推动数字化技术在提升竞争力和创新能力方面的实际应用。


科研贡献:产学研结合,助力行业发展

刘老师在金融科技、金融大数据分析和企业数字化转型领域的研究成果显著,多项成果已应用于实际行业与教学中。

在电力行业,他参与的 “基于电力线的宽带接入系统关键技术研发及产业化项目” 获得 2 项软件著作权和 1 项发明专利,为行业发展注入技术动力。其主编的《电子商务商业模式创新》教材作为中国高等院校信息系统学科课程体系规划教材,已更新至第七版,印数超万册,被全国多所高校采用,成为培养电子商务人才的重要参考资料。

对于电子商务专业学生如何切入金融科技领域,刘老师给出了具体建议:在金融科技领域,需掌握相关基础知识,关注行业动态,参与项目实践并考取相关证书;在金融大数据分析领域,应熟练掌握 Python、R 语言、SQL等工具,通过实际项目积累经验;在企业数字化转型领域,则需理解转型机制,参与企业实践,实现跨领域学习。


建与教育结合:党建引领,践行社会责任

作为“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刘老师着力推动党建工作与教育实践深度融合,构建起“四维创新”的支部发展模式:一是“党建+志愿服务”,带领师生深入广宁、大埔等地乡村,运用融媒体技术创作乡村振兴主题内容,支部“强国号”发布专题报道30余篇,累计阅读量突破10万;二是“党建+实习实践”,联合企业共建“数字化营销”“智能客服”等实训基地,将课堂延伸至产业发展一线;三是“思政+专业融合”,在专业课程中植入“区块链助农”“金融大数据扶贫”等教学案例,实现价值观引领与专业技能培养同步;四是“结对培养机制”,通过党员教师担任兼职辅导员、资深教师传帮带等方式,覆盖学生思想成长与学业发展全过程。

在“广东行”专项行动中,他带领团队开展广宁县三下乡社会实践、大埔县智慧助农等活动,通过融媒体手段讲好乡村振兴故事,将党建品牌活动纳入学院校园文化建设。互联网金融与信息工程学院教工第一支部充分发挥专业优势,组织党员参与行业调研与社会实践,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党建不是口号,而是育人的‘红色引擎’。”在他的推动下,支部活动与产学研结合,成为服务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发展的“红色纽带”。


未来展望:把握趋势,引领教育创新

面对金融科技与电子商务教育的未来发展,刘老师提出了前瞻性见解。在金融科技教育方面,他认为跨学科融合将进一步加深,技术驱动的教育创新将成为主流,实践与理论的结合也将更加紧密。高校需加强课程设计,引入 AI 辅助教学、区块链技术认证等创新模式,培养适应行业需求的复合型人才。

在电子商务教育方面,智能化与个性化教育将成为主流,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技术的应用将创造沉浸式学习体验。同时,电子商务教育需与金融科技深度融合,增加支付技术、区块链应用等内容,助力学生适应数字化转型趋势。


师者寄语

保持对新技术的敏锐洞察力,注重实践能力培养,培养创新思维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他鼓励学生勇于探索,不要害怕失败,敢于尝试新的技术和商业模式;追求卓越,以高标准要求自己,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和素质;保持热情,对所从事的事业充满热情,享受学习和成长的过程,在充满机遇与挑战的领域中实现自我价值。

 

版权所有 © 广东金融学院互联网金融与信息工程系 | 主管单位:互联网金融与信息工程系党总支
地址:广州市天河区迎福路527号 | 邮编:510520 | 办公电话:020-37216170、020-372152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