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稿:谢翠盈 葛舟敏 颜福材
编者按
师者,匠心独运,岁月与经验的积淀,成就了无尽的智慧。互联网学院的师资团队,怀揣教育初心,在三尺讲台上用心耕耘,绘就一幅幅知识与人生交织的画卷。他们不仅传授学问,更潜移默化地塑造着学生的品格与灵魂。每一个知识点,犹如雕琢的宝石,闪耀着智慧的光芒;每一次课堂互动,点燃学生的思考与创造;每一段言传身教,深刻影响着学生的人生观与价值观;每一份关怀与鼓励,滋养着学子的梦想,指引他们走向未来。请跟随我们的笔触一起走进“师者匠心”系列推文,一起感受那些默默耕耘的力量。

汪北阳,博士,现任广东金融学院互联网金融与信息工程学院软件工程系副教授,1997年毕业于长江大学农学院,获农学学士学位,后跨学科深造,分别于2006年和2013年在江苏大学、武汉大学获计算机应用专业硕士及计算机软件与理论博士学位。主要研究方向为软件过程、软件质量保证与控制、复杂网络环境下的软件工程、大数据技术。科研方面,主持省级项目1项,参与国家973计划、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等重大课题,在《软件学报》等国内外权威期刊发表多篇高水平论文,提出加权软件网络建模方法,在软件可靠性评估、缺陷传播分析等方面取得创新性成果。
从南下到留校:一位计算机教师的意外起点
翻开汪北阳老师的履历,会发现他走上讲台的故事充满意外。本科期间,汪老师在主修专业课程的同时,凭借对计算机科学的浓厚兴趣,坚持自学计算机相关知识,并考取了程序员证书。临近毕业时,怀揣着投身改革开放浪潮的热忱,已准备南下深圳,却在毕业离校前一晚意外接到留校任教的邀请。这个突如其来的转折,让他开启了教育生涯。
留校任教后,汪老师深感需要进一步提升专业水平,于是继续攻读硕士和博士学位,在计算机领域深耕细作。回首当初,选择教师职业看似偶然,但正是他对计算机的热爱与坚持,让这个"意外"成为一段精彩的开始。
以实践为径:让抽象知识变得可理解
针对《程序设计基础》《Java程序设计》等课程中抽象性较强的知识点,汪老师始终强调动手实践的重要性。他认为,单纯依靠课本内容,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往往停留在表面。而通过参与小项目或解决实际问题,学生能够更直观地理解概念,从而提升学习兴趣。这种“实践中理解知识”的方式,既帮助学生巩固了基础,也使他们逐步形成适合自身的学习方法。汪老师强调,这样的能力在未来技术不断演进的环境中尤为重要。
专业能力培养:重视基础,面向未来
汪老师指出,软件开发和维护能力在当前及未来社会依然是重要的技能需求。但他更关注的是学生对核心原理的理解。例如,学习软件工程,关键在于掌握如何提升软件质量,而非仅停留在掌握工具和流程上。他鼓励学生在打好基础的同时,注重培养独立学习能力、沟通与协作能力,以及面对变化时的适应能力和积极心态。这些能力不仅适用于软件工程专业的学生,也是每一位在校生在数字时代应认真思考与提升的方向。
连接教学与现实:教育者的时代应答
在汪老师看来,当前社会技术发展迅速,尤其对于软件工程等应用性强的专业,教学内容必须与行业发展保持联动。他认为,教学不应脱离工程实践,只有将课堂知识与社会需求结合,才能更好地培养出适应时代的人才。因此,他鼓励学生珍惜在校时光,注重知识积累和身体锻炼,为未来打下基础。他也希望学生能够将学习与生活的节奏平衡好,为自己的发展积蓄力量
师者寄语
(1)好好学习各项知识,为未来的人生积累奋斗的力量;
(2)好好锻炼身体,为未来的人生积累奋斗的本钱;
(3)好好享受生活,这是未来大家奋斗的目标。
(4)祝所有同学有一个开心的、有收获的四年大学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