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者匠心|伍春晖:笃志求真,深耕科研

作者:李鑫玲 邓珍 时间:2024-11-30 点击数:

编者按

师者,匠心独运,岁月与经验的积淀,成就了无尽的智慧。互联网学院的师资团队,怀揣教育初心,在三尺讲台上用心耕耘,绘就一幅幅知识与人生交织的画卷。他们不仅传授学问,更潜移默化地塑造着学生的品格与灵魂。每一个知识点,犹如雕琢的宝石,闪耀着智慧的光芒;每一次课堂互动,点燃学生的思考与创造;每一段言传身教,深刻影响着学生的人生观与价值观;每一份关怀与鼓励,滋养着学子的梦想,指引他们走向未来。请跟随我们的笔触一起走进“师者匠心”系列推文,一起感受那些默默耕耘的力量。

人物名片

伍春晖,工学博士,副教授,现任广东金融学院互联网金融与信息工程学院副院长。2010年博士毕业于中山大学计算机软件与理论专业。长期从事密码学与信息安全的教学及研究工作,主持完成国家自然科学青年基金项目1项,以及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广东省科技计划项目各1项。在Information Science、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formation Security、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telligent Systems等重要期刊上发表SCI论文20余篇。2021年荣获“南粤优秀教师”称号。

教育深耕—塑造学术未来

教育不仅是传道授业解惑的过程,更是一种与时代共进、与学生共同成长的事业。学院副院长伍春晖副教授正是怀着这样的初心,选择了教师这份职业。从小热爱教学的他,认为这份工作能够使他不断接触新知识、新技术,同时也能与年轻一代保持紧密的交流。他热衷于学术研究,享受自由的工作内容、灵活的工作时间与宽松的工作环境,也深信自己在密码学与信息安全领域的专业特长能够在广金得到充分发挥,因此选择加入广金,与学校携手并进,共同成长。

2010年,26岁的伍院长博士毕业后加入广金,担任第一届班主任。彼时的他与学生年龄相仿,几乎没有代沟,因此常常参与学生活动,与学生建立了亲切的师生关系。那届学生非常优秀,许多人取得了显著成绩。毕业后有部分人还进入了BAT等大厂工作,伍院长对此深感欣慰。

伍院长始终鼓励学生积极提问,他认为提问和讨论是激发创新思维、深化理解、促进知识交流与共享的重要途径。正如丁肇中院士招收研究生时偏好那些善于提问的学生一样,伍院长也非常看重学生的求知欲。“前不久,有几位同学课后向我询问大数据采集的相关问题,尽管这不是我的专长,但我尽我所能,与同学们一起讨论出了解决办法。”

在计算机领域,技术更新迅速,伍院长常说:“很多工作,如果不抓紧,别人很快就会做了。”因此,他始终保持高效的工作态度,力求在繁忙的工作中平衡家庭与生活。他压缩了娱乐时间,尽量避免过多社交活动。虽然生活相对简单,但他享受这种节奏。在业余时间,伍院长通过打太极和游泳等运动放松身心,以保持精力充沛和更高效的工作状态。

科研深耕—探索学术新境界

伍院长常说自己做科研就像蜗牛一样慢慢爬行,虽然慢但也在稳步前行。他从事密码学研究已经20年,深信专注做一件事总能有所收获。他享受从发现问题到克服难关,最终解决问题的过程。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后,他更加沉下心来,放慢节奏,专注于做更有意义的科研工作。

作为科研一线的工作者,伍院长每周都会参加中山大学的密码学讨论班,始终保持与学术前沿的紧密联系。近年来,他在公钥(后量子)密码方案的分析与设计、匿名性与隐私保护、金融密码学(区块链及其应用)等领域取得了不少科研成果。然而,科研道路并非一帆风顺。他曾分享过一次科研经历:“我写了一篇文章,过程非常曲折,期间几次发现致命难题,几乎想要放弃。但经过与合作者不断讨论和共同努力,我们一一解决了这些难题。后来的投稿也是一波三折,被拒了三次,然而通过深入的反思和细致的修改,最终取得了令人满意的研究结果,有一种‘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喜悦与满足。”

伍院长认为,勤奋与韧性是从事科研工作的两大重要品质。他着重指出,科研工作者需时刻保持勤于思考的习惯,无论是走路、吃饭还是睡觉,都可以思考。同时,他认为,科研并非天才的专属领地,真正的挑战在于面对问题时,能否持之以恒地探索解决方案。在科研过程中,遇到困难和挑战是必然的,因为科研创新就是意味着要做别人没有做过的事,走别人没有走过的路,研究就是不断解决难题的过程。


版权所有 © 广东金融学院互联网金融与信息工程系 | 主管单位:互联网金融与信息工程系党总支
地址:广州市天河区迎福路527号 | 邮编:510520 | 办公电话:020-37216170、020-372152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