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者匠心 | 陆寄远:寄心三尺杏坛,开拓科研新境
作者:邓烨 丁怡丹 林叻婷 时间:2024-12-09 点击数:
编者按
师者,匠心独运,岁月与经验的积淀,成就了无尽的智慧。互联网学院的师资团队,怀揣教育初心,在三尺讲台上用心耕耘,绘就一幅幅知识与人生交织的画卷。他们不仅传授学问,更潜移默化地塑造着学生的品格与灵魂。每一个知识点,犹如雕琢的宝石,闪耀着智慧的光芒;每一次课堂互动,点燃学生的思考与创造;每一段言传身教,深刻影响着学生的人生观与价值观;每一份关怀与鼓励,滋养着学子的梦想,指引他们走向未来。请跟随我们的笔触一起走进“师者匠心”系列推文,一起感受那些默默耕耘的力量。
人物名片
陆寄远,博士,现任广东金融学院互联网金融与信息工程学院教授。2011年博士毕业于中山大学计算机软件与理论专业。2015年至今,于《计算机学报》《软件学报》等刊及国际会议发表 10 余篇论文。涵盖网格模型处理、视频编码优化、协同过滤算法改进、创新 HEVC 编码补偿提升画质、提出差分隐私协同过滤兼顾精准与隐私等多项研究成果。2016年度广东省计算机学会优秀论文奖、2017年度广东省计算机学会优秀论文三等奖、2021年度荣获广东省计算机学会优秀论文二等奖。
以史为灯:照亮学生求知路
2011年,陆寄远老师在中山大学计算机软件与理论专业获得博士学位。他深厚的学术背景和丰富的科研经历对其投身教育事业产生了深远影响。在中山大学求学期间,陆老师与一流学者进行学术交流与合作。通过与国际知名学府的学术互动,他吸收了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这些经历为他后来的教学实践奠定了坚实基础,并深刻影响了他对教育的思考。
陆老师所授的《计算机组成原理》和《计算机操作系统》课程在学生中广受好评,这两门课程在计算机专业的知识体系中占据基础性地位。陆老师认为,《计算机组成原理》是硬件层面的基石,而《计算机操作系统》则为软件应用的拓展提供了底层支撑。操作系统作为所有软件运行的核心,只有深入理解计算机的基本原理和运作机制,才能在软件设计领域取得突破。对于这些重要且具有挑战性的课程,陆老师强调应以学科历史为切入点,引导学生回溯计算机技术的早期发展,帮助他们理解科研先驱在技术开拓过程中所面临的困境与展现的创新智慧。通过将知识与历史背景结合,陆老师不仅激发了学生探索未知的兴趣,也促进了学生对知识的深入理解与掌握。
此外,陆老师指出,大学学习具有独特性,特别是对于这些难度较高的课程,学生不仅要理解课堂内容,更应主动拓展课外学习空间。在计算机技术日新月异的背景下,课堂教学难以满足所有学习需求,学生必须通过自主学习,保持与时代发展的同步。
育人诗章:自学与坚持的力量
在科技快速发展的时代,计算机及其相关领域的教学内容和形式正不断变革。陆寄远老师对学生寄予深厚的期望,希望他们能够将自主学习作为核心素养。陆老师坦言,他在课堂上的主要目标是引导学生走上自主学习的道路。他认为,对于计算机及相关专业的学生而言,深入了解行业需求、关注专业领域的发展趋势,并培养自主学习能力至关重要。只要具备自主学习的能力,学生无论身处何地,都能不断提升自我,成为更好的自己。
除自主学习外,陆老师还特别强调了坚持和努力的重要性。正如“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陆老师指出真正将坚持和努力付诸实践并非易事。首先,要求能够忍受孤独、耐得住寂寞,因为前行的道路常常伴随孤独。在孤独中坚持下去需要极大的恒心和坚韧的心理素质。其次,陆老师强调,大学生应具备抵御外界诱惑的能力。他认为,在面对外界干扰时,学生要保持专注,做到心无旁骛,坚定不移地朝着既定目标前进。陆老师以自己博士期间的经历为例,提醒学生即使在困境中也要坚持不懈,锲而不舍。在看似无望的时刻,依然要保持毅力,不断追求目标。陆老师还提到,尽管各行各业都充满了精彩与成就,但他人的成功属于他人,自己在追求梦想时,必须具备持之以恒的决心。
悟原理,启心智:铺就学生成才之路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陆老师认为,计算机教学应兼顾两个方面。首先,学生需要掌握基础原理。尽管计算机技术日新月异,但其核心原理始终未变。因此,理解和掌握基础原理是发展新技术的关键。其次,陆老师强调,学生还应关注新兴技术和知识的学习,如区块链和人工智能等。这些新技术将显著提升未来学习和发展的效率。
在大学这一关键的成长和发展阶段,陆老师认为,学生应根据个人兴趣和意愿来重点培养自己的能力。对于计算机专业的学生,除了精通代码编写外,还应扎实掌握相关理论知识和基本原理,以便为日后的深入研究和长远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师者寄语
当前,理工科特别是信息技术领域,正成为国家重点扶持与发展的方向。无论是政策导向还是市场需求,IT行业都处于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期,且其市场需求持续增长。作为新时代的学子,应当紧抓这一历史机遇,深入钻研相关知识,坚定理想信念,持之以恒,开拓创新,迎接未来挑战!